1.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江湖却从未平静
从本质上讲,网联之于各类第三方支付账户,实际就相当于银联之于标准银行卡。如果进入网联时代,不同平台之间的第三方支付账户将不再具备实质差异,资金在不同平台账户(比如在支付宝账户与微信钱包账户)之间甚至有望直接划转,这将打破当前必须通过银行卡转接的状况。从技术上讲,这意味着接入网联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专注于支付功能开发,后台的清算则被统一收编。而参照银联成立后在银行卡标准统一上做出的努力,不排除未来的第三方支付账户也将统一技术标准。
2.既然是“江湖”,平静又是迟早的
有网友评论称,央行也看上了网络支付这块市场,成立网联是要分一杯羹的节奏。然而,业内有消息这次称央行牵头成立的网联将保持中立性,只做清算业务,并不涉及支付。
建立这样一个清算平台,主要是为了避免第三方支付在监管上的漏洞和风险问题。这一模式其实与银联类似,仅作为清算平台,一端连接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另一端对接银行系统。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网联未来或是银联的最大竞争对手。虽然银联主攻的是线下清算业务,但线上清算业务也早已涉及。
盛极一时
整个支付江湖有着阿里支付宝的盛极一时和腾讯微信支付的横扫千军,更有着传统支付巨头银联商务、汇付天下的严阵以待,还有着快钱、网银在线等的栖身求庇,旁边还有央行和银联的焦急观望与努力维稳。
大局已定?
然而,似乎三个“足”已经有了,真的可以鼎立了?已经达到了喧嚣后的平静了?
小编认为没那么简单,这种势力层面的平静仅仅是表象的,下面依然是暗流涌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大的隐患普遍存在:
客户备付金存管仍然较不规范,挪用情况频出;
互联网支付资金的难以有效监控间接支持了国际赌博、色情等非法市场的发展;
二维码支付欠缺行业标准支持,客户风险难以保障,同时二维码在全世界范围内仍属支付领域的较少应用;
此外,第三方支付违规事件频出,近期央行又发出了针对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的3000多万的天价罚单。
监管出手
凡此种种,做为监管方的央行,是不可能置之不理的,必然不是为了阻止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便民应用,只是从其职责上有控制金融支付风险的必要。
3.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相忘于江湖之网联出世
1、寄予厚望
之前监管层面的所有规定、规章、办法,都只是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的三令五申,但是由于缺少一个法定的实施主体,很多具体的办法内容难以承载、落实,而这次网联的筹备算是直接为前面的规定做了一个结论,线上支付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统一接入指定的线上转接清算机构-网联。
央行:“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要单独接银行了,扰乱秩序,也务必要规范备付金管理”。
支付机构:“那我们移动互联网支付接哪里呢?”
央行:“接这里,网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联将是截止目前为止,央行针对互联网支付明确推出的第一家正式推出的线上支付指定转接清算接入机构。
所以从这点看,网联是肩负重担并寄予厚望的!
2、蓝图渐显
有目标了,那网联到底打算怎么玩呢?从最近发布的几个规定就可以窥探其大致。
首先,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自己玩跨行清算”。
今年4月的“整治方案”中提到,“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连接多家银行系统,变相开展跨行清算业务”,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机构没有跨行清算牌照,是不能玩跨行清算的,最后必须接入具有获牌的清算组织,比如银联,未来当然还有其他。
其次,那我可以自己玩跨行清算吗?
今年6月7日,央行紧接着把《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发布了,你要玩跨行可以,你得先来我这申请清算牌照,要么就还是老实地接入已获牌清算组织。
最后,话虽这么说,但我觉得目前只有一家获牌清算组织,担心接入服务质量欠佳咋办?
那“俺们”(央行)给你再指定一家专门负责这种跨行接入服务,总可以了吧,它的名字叫“网联”。
为什么这么说?前几日央行发布的“关于二维码支付监管原则及要求的告知函”中明确提到“支付机构基于银联卡快捷支付开展条码支付业务的,通过接入中国银联进行处理或在支付清算协会组织筹建的统一清算平台投入运行后,通过统一清算平台转接至中国银联进行处理。”而那个清算协会组织筹建的统一清算平台其实就是网联。
3、网联本质
从上面可以看出,网联后面还是接的银联或者其他获牌跨行清算组织。网联的本质其实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的统一支付转接和清算“前置”平台,最大的属性是“前置性”,负责汇总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订单请求并完成二次清算业务。
4.网联,它能完成此台大戏的收场吗?
对当下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的第三方支付市场格局而言,这将是巨大的改变。现有的第三方支付市场,由于支付和清算不分彼此,不同平台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并且都在依托自身的网络支付账户构建自己商业模式的闭环。这种竞争的好处,是给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了不同的支付解决方案。从应用的角度看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未来网络支付成了整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中的一环,相应的问题与矛盾就会很尖锐。
问题之一,清算数据作为公共资源,在现有模式下是否会越发集中于市场垄断者手上?互联网商业模式极强的规模效应有目共睹,强者恒强是典型业态。以一些大型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例,存量客户规模和交易历史数据是其核心商业价值,而在现有的支付与清算一体模式下,任何其他类型的机构接入其中,就意味着向对方敞开核心数据大门。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则罢,一旦存在竞争关系,市场公平何以维系?
问题之二,则关乎反洗钱的效率。目前市场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后台无一例外都沉淀了很多来自银行和经侦的专门人才。这些团队的核心任务,是及时甄别和处理系统内的异常交易信号。以往预付卡市场中曾经出现过不少资金来源和去向难以识别的案例,经过市场整顿问题虽然得到控制,但在制度上并未根除隐患。另外,不同平台之间的技术架构存在差异,即便所有平台都向央行敞开后台数据,也不如由网联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来统一处理为好。